
港口固定式吊机(如岸桥、门座式固定吊、集装箱固定吊)具有体型庞大、结构复杂、精度要求高、核心部件精密等特点,运输防护需围绕“拆分防护、包装密封、装载固定、运输管控、卸载衔接”全流程,针对结构件、精密部件、电气系统等不同类型部件制定专项措施,确保运输过程中无变形、无损坏、无锈蚀,具体如下:
一、运输前准备:拆分与专项防护
(一)科学拆分:降低运输风险
拆分原则:
按“结构独立、重量均衡、尺寸合规”拆分,核心部件拆分优先级:
大型结构件:岸桥拆分为主梁、门架、支腿、拉杆;门座式吊机拆分为回转平台、臂架、立柱、平衡重。
功能部件:起升机构、变幅机构、小车运行机构单独拆分;电气系统(控制柜、变频器、电缆卷盘)与机械部件分离。
小部件:螺栓、销轴、密封圈、传感器等分类打包,与对应主体部件绑定运输。
拆分后单个部件尺寸需符合运输路线限宽(≤3.5m)、限高(≤4.5m)、限重要求,超限部件(如主梁、超长臂架)需提前办理《超限运输许可证》。
拆分后标识:
每个拆分部件粘贴标识牌,标注设备编号、部件名称、重量、尺寸、吊装点(“上吊点”“下吊点”)、安装朝向(“前端-朝向码头侧”)、重心位置。
绘制《部件拆分与装配示意图》,明确各部件对应关系,标注螺栓孔位、销轴连接点,便于后续安装。
(二)分类包装:针对性防护
1.大型结构件(主梁、门架、支腿、臂架)
防锈防护:
表面处理:彻底清理部件表面油污、铁锈、焊渣,焊缝处打磨光滑后涂抹防锈油;整体涂刷两道防锈底漆+一道面漆(沿海港口需选用耐盐雾环氧富锌漆)。
内部防护:封闭结构件(如门架内腔、主梁腹板)用干燥压缩空气吹扫,放置硅胶干燥剂(每立方米空间≥50g),端口用盲板密封,防止海水、湿气渗入。
防撞防护:
易碰撞部位(边角、法兰盘、销轴孔、导轨面)加装木质护角或橡胶护套,厚度≥5cm;超长部件(如臂架、主梁)两端设置防撞缓冲装置(泡沫填充+钢板防护)。
结构件连接面(如法兰密封面)用塑料薄膜+木板覆盖保护,避免运输中划伤或沾染杂物。
防雨防尘:
露天运输时用加厚防水篷布全覆盖,篷布边缘用钢丝绳拉紧固定,底部与平板车平台密封,防止雨水渗漏。
2.精密机械部件(起升机构、变幅机构、减速器)
密封包装:
电机、减速器、齿轮箱等整体装入防雨防尘密封箱,内部填充珍珠棉或泡沫缓冲层,避免振动导致轴承、齿轮损坏。
部件出油口、进油口用盲板密封,内部加注专用防锈润滑油(沿海环境选用抗盐雾型,低温环境选用低温适配型),防止内部锈蚀。
单独运输:
选用带减震功能的厢式货车运输,禁止与重型结构件混装挤压;部件竖直或水平放置(按说明书要求),用专用支架固定,避免倾斜、倒置。
细节防护:
钢丝绳、链条用防水布包裹,涂抹防锈润滑脂,装入密封袋;滑轮组、吊钩用软布包裹,避免碰撞导致滑轮槽变形、吊钩开裂。
3.电气系统(控制柜、变频器、电缆、传感器)
防潮密封:
控制柜、变频器装入IP65级防水密封箱,内部放置干燥剂和防潮袋,电缆接口用防水堵头密封,避免电气元件受潮短路。
电缆卷盘用防水布包裹,电缆两端用绝缘胶带缠绕密封,防止海水、湿气侵蚀线芯。
防振防护:
密封箱内铺设减震垫(橡胶或泡沫),控制柜固定在专用减震支架上,避免运输中剧烈颠簸导致内部元件松动、损坏。
单独存放:
电气部件单独装载在厢式货车内,远离热源、油污和尖锐物体;禁止与金属结构件混装,防止挤压或导电短路。
4.小部件(螺栓、销轴、密封圈、传感器)
分类收纳:
按部件类型、规格分类装入密封箱或密封袋,标注部件名称、数量及对应主体部件编号,避免丢失或混淆。
精密传感器、密封圈用软布包裹,放入专用防震包装盒,禁止与金属零件混装挤压。
二、装载与固定:确保稳固无移位
(一)装载规范
车辆选型:
大型结构件:选用多轴平板车(轴数≥8轴),承载能力≥部件重量的1.2倍;平板车平台铺设防滑橡胶垫或木质垫板,确保平台平整(高低差≤5mm),避免部件局部受压变形。
精密部件:选用带减震功能的厢式货车,车厢内清洁、干燥,无尖锐凸起物。
装载位置:
单个部件装载时,确保部件重心与平板车中心对齐,前后、左右偏差不超过10cm;重心较高的部件(如门架支腿、立柱)底部加装平衡块,降低重心高度。
多部件混装时遵循“重不压轻、大不压小、精密在上”原则,结构件之间预留≥30cm缓冲空间,填充泡沫或瓦楞纸,避免挤压。
支撑加固:
在部件底部关键受力点(如主梁下翼缘、门架底座)铺垫钢板或硬木,确保受力均匀;超长部件(如臂架)中间每隔3-5m增设1组支撑点,防止运输中弯曲变形。
(二)固定方式
结构件固定:
采用“对角捆绑法”,前后、左右各设置2-3组固定点,每组用2条高强度捆绑带(破断拉力≥部件重量的2倍)或钢丝绳交叉固定。
捆绑带/钢丝绳与部件接触处加装橡胶护套,避免划伤部件表面;用紧线器拉紧固定,确保部件无松动(用手扳动无位移)。
超长部件两端设置限位挡块(钢质或木质),紧贴部件端部,防止前后滑动;平板车两侧加装护栏,防止部件侧翻。
精密部件固定:
密封箱用螺栓固定在平板车或厢式货车内,底部加装减震垫;禁止用捆绑带直接捆绑密封箱,避免挤压损坏内部部件。
二次检查:
装载固定后,启动车辆空载行驶1-2km,停车检查固定装置是否松动、部件是否移位,重新拉紧松动的捆绑带;对超限部件,额外增加1-2组固定点。
三、运输途中:动态管控与应急防护
(一)行驶规范
速度控制:
普通路段车速≤60km/h;经过坑洼路、坡道、桥梁时车速降至20-30km/h,避免急加速、急刹车、急转弯,减少颠簸对部件的冲击。
超限部件运输车速≤40km/h,转弯时减速至10-15km/h,防止离心力导致部件移位。
路线管控:
严格按提前勘察的路线行驶,避开桥梁、隧道限行路段、临时施工路段;配备备用路线,遇突发情况及时调整。
跨海、跨江运输时,选择风浪较小的时段航行,提前与轮渡公司沟通,确保船舶承载能力达标,部件固定在船舶指定区域。
(二)定期检查与维护
检查频次:
每行驶200km或停靠服务区时,停车检查:
固定装置:捆绑带/钢丝绳是否松动、断裂,限位挡块是否移位。
包装防护:防水篷布是否破损、渗漏,密封箱是否完好。
部件状态:结构件无碰撞、变形,精密部件密封箱无破损。
沿海、高温高湿环境运输时,增加检查频次,每日检查干燥剂状态,及时更换结块、变色的干燥剂。
特殊环境防护:
高温环境(>35℃):
避免正午高温时段运输,选择清晨或傍晚行驶;对电气部件密封箱通风降温(停靠时打开通风口5-10分钟),防止元件过热损坏。
低温环境(<5℃):
对液压部件、润滑油箱加装保温套,选用低温型润滑脂和液压油,防止油液凝固导致部件卡滞。
雨雪/台风天气:
立即停靠安全区域,加固防水篷布和固定装置,避免部件受潮或被风吹移位;台风天气后全面检查部件状态,确认无损坏后再继续运输。
(三)应急处理
部件移位/固定松动:
立即停靠应急车道或服务区,设置警示标识,用起重机重新调整部件位置,增加固定点,确保稳固后再行驶。
包装破损/部件受潮:
用备用防水布、密封胶修复破损包装;对受潮的结构件,用干布擦拭干净并补涂防锈油;电气部件受潮后,禁止通电,彻底干燥并检测绝缘性能后再运输。
道路受阻/超限拦截:
出示超限运输许可证及相关文档,与交通部门沟通协调;启用备用路线,避免长时间滞留导致部件锈蚀或损坏。
四、卸载与交接:衔接存储与安装
(一)卸载场地准备
场地要求:
选择平整、坚硬的混凝土场地,地面承载力≥部件重量的1.5倍;若地面松软,铺设钢板(厚度≥15mm)或碎石,增大受力面积。
卸载场地需满足起重机作业半径要求(≥部件长度+起重机臂长),周围无障碍物(如电线杆、船舶、堆放物),预留≥5m的装配和存储空间。
设备准备:
选用额定起重量≥部件重量1.5倍的起重机,配备柔性吊带、平衡梁等专用吊具,避免吊具与部件棱角直接接触。
准备千斤顶、滑板、木方等辅助工具,用于狭小空间或精准定位卸载。
(二)卸载操作规范
专人指挥:
配备1名持有效证件的专职指挥员,用标准手势或对讲机统一指挥,起重机操作员、地面人员分工明确,保持实时沟通。
平稳卸载:
起吊时缓慢提升(速度≤0.5m/s),避免部件晃动碰撞;超长部件用平衡梁吊装,确保受力均匀。
部件落地时,在底部铺垫木方或橡胶垫,控制落地速度(≤0.2m/s),避免冲击力导致变形;精密部件轻吊轻放,禁止直接放置在地面。
卸载顺序:
按“先重型结构件后精密部件、先主体后附件”的顺序卸载,避免后卸载部件挤压已卸载部件。
(三)交接与存储衔接
交接核对:
对照《部件拆分清单》,逐一核对部件数量、型号,检查部件外观(无碰撞、锈蚀、损坏)、密封包装是否完好。
发现问题当场拍照记录,明确责任方;签署《部件交接确认单》,存档备查。
即时存储:
结构件:水平放置在存储场地,部件之间预留≥1m间隙,避免挤压;露天存储时加盖防雨防尘罩,定期检查锈蚀情况,沿海环境每周补涂一次防锈油。
精密机械部件:立即转移至干燥通风的仓库,水平或竖直放置(按说明书要求),拆开密封箱检查内部是否受潮,更换干燥剂。
电气系统:转移至防潮仓库,控制柜竖直放置,远离热源和水源;电缆卷盘平放,避免挤压变形。
小部件:分类存入专用货架,标注对应主体部件编号,建立台账,避免丢失。
五、全程预防保障措施
人员资质:运输司机需具备大件运输资质,起重机操作员、指挥员需持有效操作证;配备专职安全员,全程负责安全监督。
文档齐全:携带设备合格证、部件拆分清单、超限运输许可证、保险凭证、运输路线图等,以备检查。
全程监控: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,实时监控行驶路线、速度;安排专人定期与司机沟通,掌握运输进度和部件状态。
应急预案:提前制定《运输应急预案》,针对部件移位、碰撞、道路受阻、吊装故障等突发情况,明确处理流程和责任人,配备备用捆绑带、密封胶、千斤顶、灭火器等应急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