码头吊机(如集装箱岸桥、门座起重机、轮胎吊等)是港口作业的核心设备,长期处于高负荷、多尘、潮湿的复杂环境中,保养需覆盖机械、电气、液压等多系统,兼顾安全性与设备寿命。以下是码头吊机的核心保养方法,按系统分类说明:
一、机械结构系统:承重与运行的基础保障
金属结构保养(吊臂、门架、主梁等)
定期检查与防腐:
每周检查结构件有无裂纹、变形(重点关注吊臂根部、连接焊缝、销轴孔),用放大镜或探伤仪检测关键焊缝,发现裂纹立即停机报修。
每季度进行表面除锈防腐:清除锈迹后涂刷防锈漆和面漆,潮湿或盐雾环境(海港)需选用耐候性涂料,螺栓连接部位涂抹防锈脂。
连接部位紧固:每月检查高强度螺栓(如吊臂节间连接、支腿与门架连接)的预紧力,采用扭矩扳手按规定力矩复紧,防止松动导致结构受力不均。
起重机构保养(卷筒、钢丝绳、吊钩)
钢丝绳维护:
每日检查绳体有无断丝、锈蚀、磨损(断丝数超过公称直径8%需更换),绳端固定是否牢固,有无跳槽或打结。
每周涂抹专用钢丝绳润滑脂(需先清除旧脂和杂质),确保润滑渗透到绳芯,减少摩擦磨损。
定期(每3个月)用游标卡尺测量绳径,磨损超过原直径10%必须更换。
卷筒与吊钩:
卷筒表面检查有无裂纹,绳槽磨损是否均匀,两端挡板高度需≥钢丝绳直径的2倍,防止钢丝绳脱出。
吊钩每日检查:钩体无裂纹、变形,危险截面磨损≤原尺寸10%,防脱棘爪完好,转动灵活;每半年进行1次载荷试验(1.25倍额定载荷悬吊10分钟,无永久变形)。
二、液压系统:动力传输的关键维护
油液管理
定期换油与过滤:根据使用频率,每6-12个月更换液压油(型号需匹配设备要求),同时更换油滤芯;换油前需清洁油箱,避免杂质混入。
日常油位与油质检查:每日作业前检查油箱油位(需在液位计2/3以上),观察油液是否乳化(进水)、变色(氧化)或含有颗粒,发现异常立即停机排查。
管路与元件维护
每周检查液压管路有无渗漏、变形或老化,接头是否松动,高压软管有无鼓包或裂纹(使用寿命通常为2-3年,到期强制更换)。
每季度对液压泵、马达、油缸等元件进行外观检查,确保无异常噪音或过热;对电磁阀、溢流阀等控制阀定期清洁,防止卡滞。
保持液压系统清洁:添加液压油时需通过滤油器,避免直接倾倒;维修时工具需清洁,防止杂质进入管路。
三、电气系统:控制与安全的核心保障
动力与控制系统
电缆与接线:每周检查供电电缆有无破损、老化,接头是否紧固(尤其移动电缆拖链处,避免磨损);接线端子定期紧固,防止松动发热。
电机与控制器:每月清洁电机表面灰尘,检查轴承温升(运行时≤60℃),定期加注润滑脂;PLC、变频器等控制器需保持通风良好,避免潮湿或粉尘堆积。
安全装置校验
每日检查限位开关(起升高度、幅度、旋转角度)是否灵敏,急停按钮是否可靠,发现失效立即修复。
每季度校准力矩限制器、重量限制器(通过加载试验确认精度),确保超限时能自动报警并切断动力。
照明与警示装置:保证作业区域照明充足,警示灯、报警器功能正常,尤其夜间或恶劣天气作业时。
四、行走与制动系统(针对门座吊、轮胎吊等移动设备)
行走机构
轮胎吊:每周检查轮胎胎压、磨损情况,轮毂螺栓紧固度;门座吊/轨道吊:每月检查行走轮与轨道的接触状态,轮缘有无啃轨,轨道螺栓是否松动,定期清洁轨道杂物。
行走减速器:每6个月检查油位,按型号加注齿轮油,运行时监听有无异响。
制动系统
每日检查行车制动、驻车制动的灵敏度:起重机制动器需确保重物悬停时无下滑(测试方法:吊额定载荷1/2离地10cm,制动后5分钟无位移)。
每月检查刹车片磨损(厚度≤原尺寸1/2时更换),制动轮表面有无油污(需用酒精清洁),制动弹簧弹力是否正常。
五、日常操作与环境适配
规范操作减少损耗
避免急起急停、超载吊装或斜拉歪吊,减少机械冲击;吊臂伸缩、旋转时需确认无障碍物,防止结构碰撞。
作业结束后,将吊机复位(吊臂收回、吊钩升起、制动锁定),尤其在大风(≥6级)、暴雨等恶劣天气前,需锚定设备并切断电源。
环境防护
海港吊机需加强防盐雾腐蚀:定期对金属部件喷涂防腐涂层,电气柜加装除湿机(湿度≤60%),裸露螺栓涂抹防锈油。
粉尘较多的码头(如散货码头)需每日清洁散热器、过滤器,防止堵塞导致设备过热。
六、保养记录与计划
建立“一机一档”保养台账,记录每次检查、维修、换件的时间和内容,明确责任人。
按设备使用说明书制定周期性保养计划(日检、周检、月检、年检),重点部件(如钢丝绳、制动器)需缩短检查周期。
定期邀请厂家或专业机构进行全面检测(如结构应力测试、液压系统压力检测),及时发现潜在隐患。
码头吊机的保养核心是“预防为主、按需维护”,通过高频次检查、规范操作和针对性防护,既能避免突发故障导致的作业中断,更能延长设备寿命,保障港口起重作业的安全性。